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非遗传承永远在路上记崇明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杨赛萍,1962年生,一个朴实的乡村教师,在崇明岛上最东边的陈家镇裕安小学从教37年零7个月,并于2017年退休。2018年初被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第五批非

杨赛萍,1962年生,一个朴实的乡村教师,在崇明岛上最东边的陈家镇裕安小学从教37年零7个月,并于2017年退休。2018年初被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崇明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早在明代,崇明就已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产棉区,棉花成为崇明的主要经济作物,正是由于棉花的大量种植,崇明民间形成了一个纺织土布的产业。明嘉靖中叶广西人唐一岑任崇明知县,他的夫人带来了当时广西先进的纺织技艺,对崇明土布纺织技艺进行了改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使崇明的土布织造业自明清以来一直欣欣向荣,声誉日隆。到上世纪初,崇明土布纺织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13万户、60多万人口的崇明,民间有近十万台织布机,年产崇明土布250万匹,成为继松江、江阴后的土布生产第三大县。当时的土布生产已成为崇明民间最为重要的副业生产,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土布纺织生产。崇明土布主要往北销到山东、辽宁等地,往南销往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最远直到南洋群岛,另外还在上海市场交易。由于崇明土布品质精良,影响日渐扩大,名声逐渐远播。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机织布逐渐替代了民间的土布,崇明民间以家庭纺织为主的土布织造业衰落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家庭少量纺织土布主要是自用,以后随着土地集体化,崇明民间土布织造已极少,崇明土布传统纺织技艺濒临失传。

一、寻找最美纺娘

早在2016年底,崇明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在局长黄海盛的领导下,为了宣传推广“崇明土布纺织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策划了主题为寻找最美纺娘——2017“金梭子杯”崇明土布纺织大赛。比赛定在2017年的9月份和10月份,分初赛、半决赛和决赛。从2017年5月初就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分发张贴海报、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随后,崇明区非遗分中心全体人员分别下到全区18个乡镇进行广泛的调研、普查了解纺织能手及传统崇明土布织布机等情况,前后跨度近两个月,摸清了传统崇明土布纺织能手近千人等情况。在崇明岛东部的陈家镇文化活动中心了解情况时,文化活动中心的领导分别召集、推荐了杨赛萍等几十名纺织能手,这样杨赛萍就走进了崇明区非遗分中心。在初次了解情况时,杨赛萍侃侃而谈,轧、弹、擀、纺、染、经纱等工序,间布、线布、单纂等,六页综、八页综、十二页综等复杂的提花布等品种,并拿出自己织的布让大家欣赏,这些让在场的区非遗分中心施仲君、黄晓等几个老师由衷地佩服,以致大家一致认为杨赛萍不能作为一名参赛选手来参加比赛了,应当作为一名技术顾问和评分专家与裁判来参与到比赛活动。由此,杨赛萍从海选纺娘中脱颖而出,成为这次纺织比赛活动的裁判、顾问和专家。寻找最美纺娘——2017“金梭子”崇明纺织大赛活动成功举办,杨赛萍凭她的精湛技艺和专业知识,走上了崇明非遗舞台。

二、杨赛萍是怎样成为纺织能手的

说到杨赛萍喜欢纺纱织布、会织布,不得不说说她的父亲杨友仁。杨赛萍的父亲今年近80岁了,父亲兄弟2个、姐妹4个,个个会纺纱织布,兄弟俩还会木工,制作、修理织布机。在“寻找最美纺娘——2017崇明土布纺织大赛”活动中,79岁的老父亲就参加了比赛,成为唯一一位男选手,并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获得三等奖,一度成为活动的亮点和人们的热议话题。杨赛萍的叔叔也作为木匠一直全程随时修理调试织布机,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做了有力的保障。她父亲这个岁数能挺进决赛,足显其纺织技艺的实力。在决赛中“纺纱”比赛时段,杨友仁尽管岁数大,眼睛老花,手脚慢,但不慌不忙中有条有理,纱的长度和均匀度丝毫不输别的选手,决赛在织布机上比拼“六页综喜字挑花”也丝毫没有出现差错。最后,由于年龄原因,手脚稍慢于其他选手而获得第三名。杨赛萍在说起父亲时总是自豪地说:“我父亲没有文化,但只要在外面看到别人穿不一样的花色面料衣服,回到家总能自己摸索织出同样的花色来。父亲会织布,大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对他来说织布就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状态,一双勤劳的手随时可以在织布机上往来自如,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杨赛萍继承了这样的“天赋”,而且青出于蓝。一家人纺织出了美妙的土布,也纺织出美好的生活。

说起杨赛萍纺纱织布,得从她小时候说起。她是60后,小时候,崇明土布已经没落了,当时崇明岛上曾经的十万台织布机已经所剩无几了,很多织布机由于不再织布,占地又大,都慢慢拆损了,有的甚至被当作烧饭的柴火烧了(在2017年初普查时大概也就剩下不到四十台,还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杨赛萍一家人都会织布、喜欢土布,还会修理织布机,家里一直有台完好的织布机,晚上经常会听到“吱呀、吱呀”的织布声,这种声音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悦耳的音符,一直伴随着她长大。在她记忆中,父亲对她管教总是很严厉,往往别的小孩去玩了,她仍在家复习功课。由于对织布骨子里的热爱,她经常趁不上课,父母家人白天都去田间干农活了,偷偷在织布机上学织布。参加工作后,空闲时经常在自己家的机器上织,这样也就慢慢熟知了织布机的原理,织出更多的花色布来。什么提花布呀,床单、窗帘呀,红双喜布呀,天马行空,还会摸索创作出一些花、人物图案等。看着自己的作品就有了成就感,这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网址: http://www.zggbys.cn/qikandaodu/2021/0301/697.html



上一篇:年度电影科技论文征文启事
下一篇:即将拉开帷幕

中国广播影视投稿 | 中国广播影视编辑部| 中国广播影视版面费 | 中国广播影视论文发表 | 中国广播影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