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广播观照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广播影响广泛,在电视、电脑还未普及之前,广播就以能够及时传递热点信息、传播娱乐休闲文化等优势俘获大量受众。即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也未被边缘化,而是在
中国广播影响广泛,在电视、电脑还未普及之前,广播就以能够及时传递热点信息、传播娱乐休闲文化等优势俘获大量受众。即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也未被边缘化,而是在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变革,通过和车载系统、硬件设备相连接的新模式,继续积极参与大众生活的建构。由此可见,中国广播辐射范围广泛并对民众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中国广播应持续秉承正确的责任意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广播的责任使命更为重要,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播送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广播担负着向世界各国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广播应制作出大量精致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广播节目,体现出中国广播的文化自觉。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可以丰富广播节目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并在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构建当代诗意审美社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如曲艺文化、饮食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和本土风格,彰显着浑厚有力的民族精神。正如学者胡惠林所说:“(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①中国广播作为当代极具传播力的文化媒介之一,拥有数量庞大而又弥足珍贵的传统宝藏,理应担负起传承、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广播节目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意识的观照,可以有效地引发公众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培育公众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重焕新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广播将传统文化带到其他国家,向沿线国家彰显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精心制作并隆重推出的追忆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现代化进程中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节目以怀念追述的方式重新探寻中华美食、文物古迹、节庆风俗、传统戏曲、古村祖训等。这档广播节目立意重新发掘日渐消散的传统文化,认真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魅力,以期在传统文化印记中寻找力量进而重塑国人的价值取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待传统文化珍爱、敬重的态度,表现出中国广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使命感,使传统文化在声音的回响中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承。节目中对荆楚古韵、玉石陶器、徽州糕饼等的细致讲述,从侧面呈现出坚韧、壮阔、仁义的民族精神,这对丰富当下国人精神世界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此外,其他广播媒体的《你不知道的草原人文》《开拓者张骞》《诗意丝路》等节目,也均是以讲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这类节目的出现对于呼吁人们关注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中华民族之根,并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坚守本民族文化特色,彰显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且可以使本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显然,中国广播节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促进文化交流,展现大国风范 文化交流和沟通是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首先,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认同可以促进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正如文化经济学所强调的:“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的两大子系统。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和知识作为财富之源的特殊存在方式。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经济的历史活动。”②其次,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之一。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③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它是中国与他国进行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光芒。 中国广播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照表现出自我文化认同感的意识,这种认同感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保护作用;同时对消除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增强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效力、扩大本国文化圈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他国“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他国文化的沟通,这不仅涉及到中国广播自身责任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国形象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世界。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广播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展现本国风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拍手称赞。无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中国腔调》《我的北京记忆》《中国传统书房文化》《昆曲的人文之美》等专栏性节目,还是地方电台创办的文艺广播类节目,其间均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回顾。这一系列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广播节目,为乐于了解我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展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风貌,树立起谦和懂礼、仁爱包容的中国形象。 中国文化若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媒介和技术手段。中国广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创意制作大量精致的文化类广播节目,更进一步推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在增强他国对我国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向世界呈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 三、实现心灵寻根,塑造诗意审美 美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认为:“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④中国广播作为当代社会中能够对公众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大众媒介之一,它有着向公众传输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日益推进、各种文化思潮交汇撞击的当下,面对娱乐化、消费化、狂欢化的生活方式,中国广播若能充分发挥自身有效的影响力,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去净化国人心灵,这对于构建和谐、有内涵的社会文化环境无疑是独具效力的强心剂。 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引发的拜金观念盛行、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广播媒体应坚守道德底线,借助声音的力量帮助国人追寻心灵之根,用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昂扬壮阔的民族之根帮助精神迷失的国人寻找心灵的安定之所。同时,传统文化中广博丰富的审美资源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公众诗意性的精神世界。如广播节目《尘封的历史》再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力量;《古诗词赏析》呈现出宁静致远的诗意世界;《中华风雅颂》则以“颂华夏历代风雅”为主题探寻文化之源。中国广播此类节目的制作,表现出其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期为公众找到一个全新的心灵“充电站”。 事实上,不仅广播电台意识到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许多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商业新媒体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也有观照传统文化的意识,生产了一些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的节目。由此观之,中国广播由传统广播到网络新媒体广播都在主动承担着营造健康社会环境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于这些媒介实现着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四、丰富节目种类,吸引多层受众 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自身发展、呈现国家文化形象、构建诗意审美社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广播节目对传统民俗的介绍、对古代服饰文化、戏曲艺术、饮食文化等知识的解读,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中国广播自身的节目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提升自身在大众媒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Stephen Margolin)指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⑤同样,节目种类的多样性也是中国广播继续发展繁荣下去的关键。伴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国广播若想重现昔日的辉煌,进行技术和内容的改革是必要手段,只有依靠“知识+技术+创造力”的全新发展模式,中国广播产业才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话语权。 就技术层面而言,中国广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与新兴媒体融合,多渠道传播,扩大自身的收听群体。从节目内容而言,中国广播也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节目种类,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的出现,表明中国广播关注市场文化需求,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素材和审美资源,制作出品类齐全、内涵丰富、以关注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中国广播在节目内容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节目更具精品化、个性化,因而在有效提升节目活力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受众群体:《昆曲的人文美》《戏曲的前世今生》《古曲轻轻吟》等节目使古曲文艺的爱好者“一饱耳福”;《年俗文化知多少》《节日故事》《二十四节气》等节目,因其趣味性和知识性而受到各年龄段听众的喜爱。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多角度的开掘,使自身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在丰富节目素材的同时提升了节目品位。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任何国家都应具有明确的文化身份意识,以严肃的态度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丰富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版图。中国广播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照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它使传统文化借助声音的力量在本国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向世界彰显自己的风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着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构建着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②胡惠林、李康华:《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③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④〔美〕查尔斯·埃利奥特:《负责的新闻业》,台湾贤明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作者系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国广播影响广泛,在电视、电脑还未普及之前,广播就以能够及时传递热点信息、传播娱乐休闲文化等优势俘获大量受众。即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也未被边缘化,而是在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变革,通过和车载系统、硬件设备相连接的新模式,继续积极参与大众生活的建构。由此可见,中国广播辐射范围广泛并对民众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中国广播应持续秉承正确的责任意识,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广播的责任使命更为重要,不仅要及时准确地播送新闻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广播担负着向世界各国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广播应制作出大量精致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广播节目,体现出中国广播的文化自觉。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仅可以丰富广播节目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并在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构建当代诗意审美社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拥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如曲艺文化、饮食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独具民族特色和本土风格,彰显着浑厚有力的民族精神。正如学者胡惠林所说:“(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文化积淀之所在,同时也是解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显示文化个性的依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和自信的精神归宿。”①中国广播作为当代极具传播力的文化媒介之一,拥有数量庞大而又弥足珍贵的传统宝藏,理应担负起传承、保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广播节目中对于传统文化有意识的观照,可以有效地引发公众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培育公众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重焕新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广播将传统文化带到其他国家,向沿线国家彰显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精心制作并隆重推出的追忆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现代化进程中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化,节目以怀念追述的方式重新探寻中华美食、文物古迹、节庆风俗、传统戏曲、古村祖训等。这档广播节目立意重新发掘日渐消散的传统文化,认真探寻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魅力,以期在传统文化印记中寻找力量进而重塑国人的价值取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待传统文化珍爱、敬重的态度,表现出中国广播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使命感,使传统文化在声音的回响中受到应有的关注和传承。节目中对荆楚古韵、玉石陶器、徽州糕饼等的细致讲述,从侧面呈现出坚韧、壮阔、仁义的民族精神,这对丰富当下国人精神世界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此外,其他广播媒体的《你不知道的草原人文》《开拓者张骞》《诗意丝路》等节目,也均是以讲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这类节目的出现对于呼吁人们关注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和汗水,它是中华民族之根,并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坚守本民族文化特色,彰显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抵御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且可以使本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显然,中国广播节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二、促进文化交流,展现大国风范文化交流和沟通是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首先,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认同可以促进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正如文化经济学所强调的:“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是社会的两大子系统。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精神和知识作为财富之源的特殊存在方式。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经济的历史活动。”②其次,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之一。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③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它是中国与他国进行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应努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范围内散发光芒。中国广播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照表现出自我文化认同感的意识,这种认同感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强有力的保护作用;同时对消除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增强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效力、扩大本国文化圈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他国“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他国文化的沟通,这不仅涉及到中国广播自身责任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国形象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世界。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广播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交流、展现本国风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拍手称赞。无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中国腔调》《我的北京记忆》《中国传统书房文化》《昆曲的人文之美》等专栏性节目,还是地方电台创办的文艺广播类节目,其间均有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回顾。这一系列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广播节目,为乐于了解我国文化的外国友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展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风貌,树立起谦和懂礼、仁爱包容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若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必然要依靠一定的媒介和技术手段。中国广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创意制作大量精致的文化类广播节目,更进一步推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在增强他国对我国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向世界呈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三、实现心灵寻根,塑造诗意审美美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认为:“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还是来自外部力量,责任都是存在的。”④中国广播作为当代社会中能够对公众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大众媒介之一,它有着向公众传输正确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日益推进、各种文化思潮交汇撞击的当下,面对娱乐化、消费化、狂欢化的生活方式,中国广播若能充分发挥自身有效的影响力,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去净化国人心灵,这对于构建和谐、有内涵的社会文化环境无疑是独具效力的强心剂。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引发的拜金观念盛行、道德信仰缺失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广播媒体应坚守道德底线,借助声音的力量帮助国人追寻心灵之根,用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昂扬壮阔的民族之根帮助精神迷失的国人寻找心灵的安定之所。同时,传统文化中广博丰富的审美资源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公众诗意性的精神世界。如广播节目《尘封的历史》再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力量;《古诗词赏析》呈现出宁静致远的诗意世界;《中华风雅颂》则以“颂华夏历代风雅”为主题探寻文化之源。中国广播此类节目的制作,表现出其在“泛娱乐化”的社会氛围下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期为公众找到一个全新的心灵“充电站”。事实上,不仅广播电台意识到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许多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商业新媒体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也有观照传统文化的意识,生产了一些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的节目。由此观之,中国广播由传统广播到网络新媒体广播都在主动承担着营造健康社会环境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于这些媒介实现着它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四、丰富节目种类,吸引多层受众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自身发展、呈现国家文化形象、构建诗意审美社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广播节目对传统民俗的介绍、对古代服饰文化、戏曲艺术、饮食文化等知识的解读,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中国广播自身的节目种类,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提升自身在大众媒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Stephen Margolin)指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⑤同样,节目种类的多样性也是中国广播继续发展繁荣下去的关键。伴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面对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国广播若想重现昔日的辉煌,进行技术和内容的改革是必要手段,只有依靠“知识+技术+创造力”的全新发展模式,中国广播产业才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就技术层面而言,中国广播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与新兴媒体融合,多渠道传播,扩大自身的收听群体。从节目内容而言,中国广播也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节目种类,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的出现,表明中国广播关注市场文化需求,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素材和审美资源,制作出品类齐全、内涵丰富、以关注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中国广播在节目内容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节目更具精品化、个性化,因而在有效提升节目活力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受众群体:《昆曲的人文美》《戏曲的前世今生》《古曲轻轻吟》等节目使古曲文艺的爱好者“一饱耳福”;《年俗文化知多少》《节日故事》《二十四节气》等节目,因其趣味性和知识性而受到各年龄段听众的喜爱。中国广播对传统文化多角度的开掘,使自身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在丰富节目素材的同时提升了节目品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任何国家都应具有明确的文化身份意识,以严肃的态度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丰富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版图。中国广播对于传统文化的观照具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它使传统文化借助声音的力量在本国得以传承的同时,也向世界彰显自己的风采,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着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构建着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注释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②胡惠林、李康华:《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③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④〔美〕查尔斯·埃利奥特:《负责的新闻业》,台湾贤明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作者系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网址: http://www.zggbys.cn/qikandaodu/2020/0528/335.html



上一篇:“2016-2017贺岁档-春节档研讨会”嘉宾发言集锦
下一篇:抱团取暖 开放运营 融合发展——与全国广播

中国广播影视投稿 | 中国广播影视编辑部| 中国广播影视版面费 | 中国广播影视论文发表 | 中国广播影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