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影视书写与新闻建构(3)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就现实情况来看,海外安全问题的加剧对领事保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央视专题报道《“三道防线”守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驻巴塞罗那总领馆工

就现实情况来看,海外安全问题的加剧对领事保护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央视专题报道《“三道防线”守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驻巴塞罗那总领馆工作纪实》就详实地记录了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近年来的具体工作。面对镜头,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汤恒坦言:“面对不断扩大的领保需求与有限的领保资源、领保案件常态化与领保人员缺乏、公众期望值与领保工作局限性三重供需矛盾,总领馆按照既定方针,将领保工作关口前移,主动构筑起守护海外中国公民安全的三道防线。”[7]通过事前提醒预警、预防性领保宣传、升级领保网络三道防线,总领馆为海外公民撑起来一把“越来越牢固的保护伞”。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在公民海外维权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中国政府的处置能力也考验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外交能力。这种外交能力作为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展现出当前变革中的中国所应有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

仅从目前实况来看,虽然变化可喜,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学者夏丽萍指出:“对于国家来说,除了加强海外领事保护外,还应加强有关立法工作。如加强外派劳务方面的立法,使国外劳务人员的安全有切实可行的法律保障。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保护各国外派劳工的国际公约、协定 、原则或规范。国际劳工组织分别于1949年和1975年通过的《移民就业公约(第 79号公约)》和《移民工人建议书(第 151号建议书)》,也只是原则性地规定公约批准国家有义务采取行动,在社会保障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准国民待遇。至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两个公约并没有明确的规定”[8]。尽管从国际范围来看,海外公民权益保障方面仍存在漏洞和缺陷,但中国政府能否率先垂范,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加强法规建设,有效应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海外公民安全纠纷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四、影视书写与新闻建构:保护海外公民安全,展示大国担当,彰显国家形象

海外中国公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由来已久。中国人侨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近代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政府积贫积弱,作为“化外之人”、“二等公民”的海外华人饱受歧视和压迫。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大面积扩张殖民地,数百万国人以“契约华工”“贩卖人口”的形式被输送到东南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解放前,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逾4300万[9]。这一时期,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横行无忌,而海外华人却被视为“弃民”,得不到任何权益的保障。1740年,万名华人在印尼惨遭屠杀;1870年,同样是在印尼,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红溪惨案”。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清政府竟宣称:“被害汉人,久居番地,屡邀宽宥之恩而自弃王化,按之国法,皆干严谴。今被其戕杀多人,事属可伤,实则孽由自作。”[10]

事实上,我国媒体关于中国公民海外安全问题的关注历史并不久远。这与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文本梳理考察发现,西方新闻媒介也鲜有对中国公民安全问题的系统关注。然而,西方电影创作领域对海外中国公民海外安全问题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影像展演历史。在对现有资料的整理中不难发现,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长期以来塑造的中国海外公民形象呈现出显著的负面色彩:19世纪末,是落后愚昧腐朽的中国形象;20世纪初,是在贫困边缘挣扎的“未开化”的中国形象;文革前后是“政治奇观化和文化妖魔化”的中国形象。此外,西方电影还着力塑造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刻板人物形象:“黄祸论”的产物——邪恶的傅满洲、缺乏阳刚之气的“小丑”侦探陈查理、阴柔奇异的东方女性。中国形象在西方人认知中的负面化和妖魔化与西方对中国形象的长期误读关系密切,而这种误读又往往与某些电影塑造的中国形象不谋而合,两者呈现出相互支撑的同构色彩。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外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被漠视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所倡导的“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归国的华侨”政策终于落地。1949年新政协通过并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应尽力保护外国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利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利益。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不仅在思想上高度关注华人华侨的权益,并在国际法框架内积极斡旋、协调解决“双重国籍”问题。世界范围内“排华”“反华”的现实问题也因为中国政府的逐渐强大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想见,保护海外公民安全,既能够展示大国担当,又彰显出强大的国家形象。2011年,湄公河船只遇袭事件发生后,中方的应对策略及相关报道引发了外媒的关注。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面前,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保护海外公民安全不但是一种国家形象,更容易获得民意,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如电影《湄公河行动》中所描述的那样,面对复杂的外交关系、棘手的现实处境和犯罪团伙的打击报复,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同志亲赴现场,与老挝、缅甸、泰国三国领导人进行会谈。孟建柱表示:“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不容侵害,中国政府不仅要为遇害船员伸冤、严惩涉案凶犯,还要为所有公民提供更有力的海外安全保障。”[11]在多国执法力量的协助下,中国公安部门成功破获湄公河大案,为维护湄公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更彰显了中国强大的国家形象。

文章来源:《中国广播影视》 网址: http://www.zggbys.cn/qikandaodu/2021/0507/805.html



上一篇:影视传媒的典型知识产权争议与版权管理
下一篇:青浦紧贴跟进求实问效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检查区

中国广播影视投稿 | 中国广播影视编辑部| 中国广播影视版面费 | 中国广播影视论文发表 | 中国广播影视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